公交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清气若兰厚德泽人
访着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清气若兰 厚德泽亾
厦门的夏天比内地来得更早一些,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海风温和,赏心悦目。这次到厦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期间,专程拜访了我国着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一进先生家门,便闻其爽朗的招呼声:哈哈,是什么风把你吹到厦门来啦!这热情的招呼声,令我倍感亲切。先生的客厅就是书房,三面墙都是书架,放满了书,一部分还堆放在沙发和茶几上,满屋子除了书香就是茶香。先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坐下来便连问了我3个问题: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我一一做了汇报。一听我来参加教育部的教学评估,马上就说:教学评估是依据《高等教育法》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必须做的,上一轮评估所引发的一些争议,在这一轮合格评估中作了很多改进,这是很大的进步,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记得2001年先生便提出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这个命题,包涵一个真命题和一个假命题,按照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应当是一个真命题,但按照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个假命题。同时他指出: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虚假下降的对策是转变教育质量观,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与评价标准。当时这些观点在学界还有一些争议,现在回头来看这些观点一一被高等教育实践所证实其正确性。我笑着说:先生具有超强的战略眼光,他听后哈哈大笑: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要有前瞻性。谈到为什么要关注职业教育,他说: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上差不多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中国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需要有像清华、北大等仍然保持精英教育的一流大学,更要有众多的为大众化服务的地方院校,既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也要有大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的职业院校。这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了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不禁感叹:作为92岁高龄、在国内具有泰斗地位的大家,还这样不知辛苦、亲力亲为带队调研,心生由衷敬意!话题谈到前几天的高考,先生对目前的高考制度也很不满意:为了高考的顺利进行,全国上下动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从一年一度的常规性高考衍化成一场高考运动,这是极不正常的。现在的高考制度,按照分数高低录取,大学选拔不出按专业要求所需的人才,学生所学也非自己的兴趣专业,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扁平化,缺乏个性,目前这种考试制度亟需改革。说到高考制度改革,他还说广西的高考改革曾经走在全国的前面,最早的无纸化录取、试行二次高考(本、专科分考)都是在广西先行的,可惜二次高考的实施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没有持续推行,但为后来的高考改革作了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听说我调到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他说:广播电视大学面临新的转型,搞开放大学,关键在于两个字:开放!因此要从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成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行,抓住继续教育的大环境将开放大学做大做强。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学者来说,过去从关注围墙内的大学,转为现在关注围墙外的大学,应该是一件好事。先生的教导,我默默记载心上!在聊到我在写什么时,我呈上自己的新作《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这本新作是先生特别为我作的序,因此,书出版后我一定要面呈新作于先生,我在书的扉页恭敬写上清气若兰,厚德泽人,表达我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先生认真看了看书,非常高兴。请先生写序的人不少,但他十分慎重,对学术要求而且当然不能和RP爆爆的人比噢)对于还在为万寿和不死鸟发愁的童鞋很高,为了写该书序,先后几次致电给我讨论相关问题,并审阅了该书全部章节,如此重视和认真,既让我心存感激,又不敢轻易怠慢。先生在《序》中写到:2005年,我曾为贺祖斌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生态论》一书写序,谈我对该书的学习心得。当时我和几位研究生,正在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问题,他所阐发的高等教育生态观给我们重要的启发,使我们的研究获得了方法论的支持,并加深了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识,提高了发展战略的研究水平。结合我这本《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他评价到:两本着作,一本是以社会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一本是从区域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所体现的不仅是多学科观点的研究方法,还可看到两门不同学科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上的结合。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有幸认识先生后,一直有往来,多得先生在学术上的指导。2001年在桂林召开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先生是理事长,那次会议由我主办,会议开得很成功;2001年、2005年我先后主持的两项教学成果项目所召开的国家级鉴定会议,都是先生作为组长组织鉴定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好的建议和评价,2001年的《地方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模块建构与实践》获自治区级一等奖,2005年《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运行》获国家级二等奖、自治区级一等奖。2005年我的《高等教育生态论》出版时也是先生作的序,并在多种不同场合对我的研究方法给予很高评价和鼓励。先生对晚辈的提携和厚爱总让人感动不已!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前瞻的学术视野、渊博的人文知识,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聆听过先生教诲、拜读过先生大作的后生晚辈。我问先生,周末的学术沙龙还开吗?他大声说:开!每星期六晚上都开。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在学界很有影响,只要先生在家,先生的学术沙龙在周末准时开始。春夏秋冬、寒来暑往,20多年从不间断,品茗谈心,学术、生活、时事畅所欲言,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先生的人格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并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讲授方法和育人方式。正所谓:淡若清气,他在专业方面不一定要有多强桃李满天下;雅如馨兰,书中任岁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聊将近2小时。告辞时,看着先生慈祥的目光、温和的微笑,我忍不住上前拥抱着他,紧握着他的手,心中默默地祝福着:健康、平安!(贺祖斌)